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們是如何制造繞線機的
來源: 作者: 發布時間:2015-09-23
1978年11月,中央開了三中全會,中國由十年動亂進入了改革開放全新的歷程.1982年開始由于引進了日本的12吋黑白電視機生產線以及國內9吋黑白電視機的普及,變壓器,中周,電感行振蕩線圈的生產遭遇瓶頸,于是很多廠家大量進口日本的自動繞線機,以提高生產效益。
由于當時國內黑白電視機供不應求,常常是大家要到百貨商店門口徹夜排隊,有時隊伍要排幾公里遠,但是到了早上開門時還是只有少數幾個人能買到.一張電視機票要通過很多關系也不一定能搞到.這樣強烈的需求極大的帶動了大量廠家電視機及零配件的生產,但是當時有能力購買日本進口繞線機的單位只是少數,那時候國家的外匯還相當的少,要進口設備要電子工業部批準,只有大型的國營企業才有這個可能。
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決心自己研制,好在我從電大自動化專業畢業又回到廠里,就召集了原來我們鉗工班的幾個懂機械的師傅,在這之前由于從日本進口的繞線機中有許多是二手機,故障很多的,我們開始嘗試著自己修理,沒有配件就從壞的繞線機上拆,或者自己做,沒有電原理圖紙就按電路板測繪出來再畫出電路圖,慢慢的搞懂了繞線機的制造原理,后來又試著維修了瑞士一臺六十年代出的繞線機,收獲也不小,知名度也提高了很多,全國很多單位都邀請我去修繞線機。
1985年造出了第一臺可以用程序控制的繞線機,不知道是不是當時全國第一臺程控繞線機,用的是COMS電路,十六塊集成電路,很大一塊電路板,電路板在當時要自己設計,自己做,先在一種滿是小格子的紙上按電路走向畫上元件的焊盤位置和聯線,再臨募到臘紙上,再印在涂了阻焊劑的單面板上,把板子放三氯化鐵溶液里加溫后爛去不用的部分, 拿出來清洗后打孔,砂干靜焊盤,一塊電路板就做好了,現在看來當時的產品真是幼稚,那時侯買不到制動器,就自己做,因為沒經驗用45號鋼材,結果每次剎車后產生剩磁,最后報廢.還有在試用中故障很多,后經過很多次的改進,質量有了很大提高.那時侯生產出來的繞線機都是本廠用,以后慢慢有兄弟廠和本廠的協作廠也采購我們生產的繞線機了。
1988年我離開了電視機廠,開始組建一家專業生產數控繞線機的工廠,這一年在電子工業部組辦的邯鄲全國電子產品展銷會上,我們新生產的數控繞線機被觀眾圍的里三層外三層,整個展會就此一家做繞線機的,被當做西洋鏡看了,訂單就象雪片一樣飛來。
在那個年代有許多事現在的人是不能理解的,很多困難也想象不到,例如全國都買不到變頻器,結果我們就自己做,用單片機電路做控制,買舊的驅動模塊做驅動,當時舊貨市場三肯和三菱的二手模塊也很貴的,滾珠絲杠也自己做,用機床車出毛坯再度硬鉻,再找到一家軍工廠上專用磨床磨出來,當時國內還沒有生產步進電機的單位,哈軍工王宗培教授剛開始研發步進電機,我們就用上了,當然驅動器就自己做了,直到現在我廠有幾款機上還是用我們自己生產的驅動器,特別困難就是單片機編程,因當時還沒有電腦,不能仿真,編程要一句一句摳,后來有了一臺中華學習機就好了點.還有當時沒有制作電路板的軟件Protel,雙面電路板的畫稿是用一種專用的不干膠貼片,貼在人工畫好稿的透明塑料片上,正反面各一張,然后兩張疊在一起,拿去照像制版。
好在那個物質特別匱乏的年代里人的精神和創造能力是無窮的,再大的困難也難不到我們.當然我做過鉗工,后又讀電大,既懂機又懂電,理論和實踐相結合,搞這類機電一體化的產品還是有把握的。
還有在八十年代要注冊一家企業也非易事,因為怕上面政策有變,伸手要錢攤派的各方神仙又多,只有戴一頂紅帽子安全,就和教育局合辦了校辦工廠,躲在了學校里,直到2000年才把帽子摘了。
時間過去了二十多年,那時候根本想不到今天我們祖國天翻地覆的變化,和我們每個過來人命運的變遷.歡迎和我有共同經歷的網友回憶過去,展望未來,一起垂詢探討。
由于當時國內黑白電視機供不應求,常常是大家要到百貨商店門口徹夜排隊,有時隊伍要排幾公里遠,但是到了早上開門時還是只有少數幾個人能買到.一張電視機票要通過很多關系也不一定能搞到.這樣強烈的需求極大的帶動了大量廠家電視機及零配件的生產,但是當時有能力購買日本進口繞線機的單位只是少數,那時候國家的外匯還相當的少,要進口設備要電子工業部批準,只有大型的國營企業才有這個可能。
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決心自己研制,好在我從電大自動化專業畢業又回到廠里,就召集了原來我們鉗工班的幾個懂機械的師傅,在這之前由于從日本進口的繞線機中有許多是二手機,故障很多的,我們開始嘗試著自己修理,沒有配件就從壞的繞線機上拆,或者自己做,沒有電原理圖紙就按電路板測繪出來再畫出電路圖,慢慢的搞懂了繞線機的制造原理,后來又試著維修了瑞士一臺六十年代出的繞線機,收獲也不小,知名度也提高了很多,全國很多單位都邀請我去修繞線機。
1985年造出了第一臺可以用程序控制的繞線機,不知道是不是當時全國第一臺程控繞線機,用的是COMS電路,十六塊集成電路,很大一塊電路板,電路板在當時要自己設計,自己做,先在一種滿是小格子的紙上按電路走向畫上元件的焊盤位置和聯線,再臨募到臘紙上,再印在涂了阻焊劑的單面板上,把板子放三氯化鐵溶液里加溫后爛去不用的部分, 拿出來清洗后打孔,砂干靜焊盤,一塊電路板就做好了,現在看來當時的產品真是幼稚,那時侯買不到制動器,就自己做,因為沒經驗用45號鋼材,結果每次剎車后產生剩磁,最后報廢.還有在試用中故障很多,后經過很多次的改進,質量有了很大提高.那時侯生產出來的繞線機都是本廠用,以后慢慢有兄弟廠和本廠的協作廠也采購我們生產的繞線機了。
1988年我離開了電視機廠,開始組建一家專業生產數控繞線機的工廠,這一年在電子工業部組辦的邯鄲全國電子產品展銷會上,我們新生產的數控繞線機被觀眾圍的里三層外三層,整個展會就此一家做繞線機的,被當做西洋鏡看了,訂單就象雪片一樣飛來。
在那個年代有許多事現在的人是不能理解的,很多困難也想象不到,例如全國都買不到變頻器,結果我們就自己做,用單片機電路做控制,買舊的驅動模塊做驅動,當時舊貨市場三肯和三菱的二手模塊也很貴的,滾珠絲杠也自己做,用機床車出毛坯再度硬鉻,再找到一家軍工廠上專用磨床磨出來,當時國內還沒有生產步進電機的單位,哈軍工王宗培教授剛開始研發步進電機,我們就用上了,當然驅動器就自己做了,直到現在我廠有幾款機上還是用我們自己生產的驅動器,特別困難就是單片機編程,因當時還沒有電腦,不能仿真,編程要一句一句摳,后來有了一臺中華學習機就好了點.還有當時沒有制作電路板的軟件Protel,雙面電路板的畫稿是用一種專用的不干膠貼片,貼在人工畫好稿的透明塑料片上,正反面各一張,然后兩張疊在一起,拿去照像制版。
好在那個物質特別匱乏的年代里人的精神和創造能力是無窮的,再大的困難也難不到我們.當然我做過鉗工,后又讀電大,既懂機又懂電,理論和實踐相結合,搞這類機電一體化的產品還是有把握的。
還有在八十年代要注冊一家企業也非易事,因為怕上面政策有變,伸手要錢攤派的各方神仙又多,只有戴一頂紅帽子安全,就和教育局合辦了校辦工廠,躲在了學校里,直到2000年才把帽子摘了。
時間過去了二十多年,那時候根本想不到今天我們祖國天翻地覆的變化,和我們每個過來人命運的變遷.歡迎和我有共同經歷的網友回憶過去,展望未來,一起垂詢探討。